在宅醫療 :從 CURE 到 CARE
超高齡社會中,許多慢性病或因老化而不可逆的身體退化困擾許多人,許多人希望把這些問題完全「治好」四處求醫,醫師儘管知道這是退化,仍需以「治癒」為導向來面對病患,不斷地重複投注更多治療。
持續把持著治癒導向信念的人到了人生最後階段將不斷進出及重症加護病房,今日出現許多無效醫療背後幾乎都存在治癒導向的哲學。
台灣人口正在快速老化中,2018年達到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比率14%以上,再十年,約2025年時每五位成年人中就有一位老人,也就是所謂「超高齡社會」,老人比率20%以上。
雖然台灣高齡化目前只有日本的一半,但老化速率世界第一,說明了在宅醫療的急迫性,日本走在我們前面,而他們成功的經驗明確告訴我們,社區的在宅醫療可以提高生活品質、延長壽命、降低醫療照護支出。
作者余尚儒醫師是台灣在宅醫療研究會召集人,為了實踐在宅醫療,由南部舉家搬遷到台東,目前任職於台東聖母醫院居家醫療主治醫師。
余醫師長時間深入日本了解當地在宅醫療的制度與實務經驗,分享日本的參訪經驗,再結合他在台灣自行在社區執行在宅醫療與長照結合的經驗,想帶給台灣翻轉病房的新觀念,希望能從以「治癒」為目標的Cure轉變成以「人」為中心的Care。
何謂在宅醫療?
在宅醫療=連續性的全人照護
與其說是以「人」為中心,不如說是以「家」為中心,以「生活方式」為重心的醫療,由醫療本位轉向生活本位,治癒性醫療轉向支持性醫療。
接受在宅醫療者可以維持原本的生活方式,讓病患擁有在家有品質的生活,有品質的活到最後。
作者在書中大量舉例日本在宅醫療成功的實例。日本一步步走過的足跡,從農村醫學、在地醫療到住民醫療,從思想的轉變到行動的發生,隨人口高齡化,行動開始受到國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勵。
舉個書中我較有共鳴的成功案例:北海道夕張市
北海道夕張市2015年老年人口達47%,在發生醫療崩壞後卻出現醫療奇蹟,市立醫院倒閉後轉為「有病床的在宅療養支援診所」提供在宅醫療,而急性醫療則用直升機轉送大醫院,減少了許多財務上不必要的支出,作者認為北海道夕張市的成功源自三要素:
1.充實的在宅醫療和照護 2.居民對臨終觀念的改變 3.鄰里間的互助網路
我曾經到日本打工換宿,而我打工換宿的地點都有個共同特徵:都在鄉下農村。
到過北海道北邊小村紋別山中放牧,牧場附近沒有診所,更別說是大型醫療院所,最近的診所要開車到紋別市區才有,至少20分鐘的車程而且有一半是山路,如果沒車或行動不便的老人真的不知道如何就醫。
余醫師說:真正走入社區才會發現,要取得病人的信任不是在診間,而是要在他的生活中。
2025年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後,我們不僅需要居家和社區型照護體系,還必須破除醫療和照護的壁壘,回歸以照護為中心的制度設計。
「家,是最好的病房。」 - 余尚儒醫師
(以上內容部分取材自在宅醫療:從CURE到CARE)
相關連結
1、在宅醫療資源地圖: https://map.hsca.me (匯集了全國125位提供居家醫療服務的資訊)
2、台灣在宅醫療學會: https://tsohhc.org/
3、修訂「全民健康保險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7vN41YuTEBQE8XZ8LXHOXb-MSCYl6YDk/view (108年6月1日起施行)
其他文章